首页 >> 国内研究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梗阻性黄疸患者奇迹获救

2022-05-22 09:15:35 来源: 用户: 

近日,一名重度黄疸(总胆红素)高达411mol/L、直径20 cm的巨大肝肿瘤女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奇迹般获救。第二次介入治疗后,于10月17日出院。

内蒙古56岁的王女士(化名)身体一直很好。她近3年来从未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检。今年8月初,突然感觉身体虚弱,越来越严重,食欲差。一开始我以为中暑不太严重。但是亲戚发现他们的皮肤和眼睛越来越黄。去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癌的肿瘤指数(甲胎蛋白)升到检测限以上,并伴有重度梗阻性黄疸。核磁共振显示,肝脏中有一个巨大的肿瘤,最大直径为20厘米。病人最后被医生判了“死刑”:不能做任何治疗。并明确告知家属做好“临终关怀”准备。

绝望的一家人没有放弃。他们找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肿瘤科的夏景林教授。这一刻,夏景林非常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当即对患者家属说:“只要患者身体能飞上天,我就尽快给她治疗!”。

情况紧急,夏景林立即安排病人住院。第二次介入治疗后,黄疸已经缩小到49,肿瘤最大直径从20cm缩小到14cm。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从治疗前的6万多下降到1.6万。有效的治疗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夏景林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在巨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十多年的经验,之前已经成功治疗了几十例类似的患者。但在这些患者中,黄疸一般不超过200。这个病人去中山医院的时候黄疸还是高达333。一般来说,胆管只能在穿刺引流前扩张。那无异于无所事事。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夏景林和杨碧薇副教授决定用“非常规”的方法突破黄疸的禁区,先针对患者的主要矛盾,先通过介入解决“肿瘤”这个根本问题。

介入,即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这是除肝癌非手术切除外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它穿过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在x光的引导下,将一根细导管伸向肝动脉,甚至是供应肿瘤的动脉。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灶内,然后阻断依赖肝动脉供血的肿瘤“生存路径”,使其失去血供而死亡。同时,虽然注射的化疗药物量没有全身化疗那么多,但在肝脏的局部浓度很高,所以副作用更小,疗效也比全身化疗好。

夏景林说,对这类病人治疗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两个字:勇气。所谓“勇敢”,就是医生要有勇气和专业精神,勇闯黄疸的“禁区”;所谓“策”,就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求“变”。一是要转变观念,即变初诊的“标”为初诊的“根”;二是改变方法,化疗减但栓塞不减。正是医生的这种勇气最终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