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研究 >

技术创新与中国可再生能源驱动力不足

2022-05-28 09:07:48 来源: 用户: 

“为什么造价千万的太阳能路不到一年就被拆了?技术不可行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在今天举行的中澳科技创新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坦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走过弯路,不得不掉头。

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77.44GW,占全球的46.1%。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

然而,金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和利用模式需要改变。

“大型电力企业延续化石燃料大容量、高参数、集中发电的传统模式,不符合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低密度的特点。”他认为,传统的大规模、长距离、大容量、高参数、集中化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应该转变为因地制宜、分布式、综合利用的新型发展模式。

同时,要改变简单粗放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鼓励和鼓励采用多能源互补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上网率;多样化的能源产品,如氢能、燃料、纯氧、冷能等。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虽然有专家提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全球领先,但在金看来,中国的能源战略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路线仍不清晰,无论是传统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观点都极为片面。他建议加强适合国情的能源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明确可再生能源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他还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和驱动力不足,过度强调资本运作,依赖进口技术,轻视技术创新。

“一些示范项目上马仓促,因为效率低、投入高、技术经济不可行、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政策,难以起到示范作用,起到了‘示范而不表率’的作用。”金洪光说,“因为没有遵循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所以跑得不稳,也走不远,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此,他建议,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摆脱引进的思想,加大政府和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科学决策,避免行政决策方式,缺乏可操作性;协调政府宏观目标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协调机制。

中澳科技创新峰会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同主办。本次论坛分为四个主题:能源、全球健康、人工智能和下一代材料。据报道,中国和澳大利亚将轮流举行年度峰会,重点讨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挑战,这些挑战正在影响科学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峰会旨在向两国政府高层提供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