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研究 >

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完全掌握DCS平台技术的国家

2022-05-30 08:59:42 来源: 用户: 

我们的核电站什么时候会使用自己的安全控制系统?这个“揪心”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12月6日,由CNNC自主研发的首个国防与民用技术一体化核安全DCS平台——“龙林”系统(NASPIC)正式发布,这意味着中国将不再受制于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完全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梦想:仪表和控制系统的自主化

数字控制系统(DCS)被称为核电站的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安全级DCS作为DCS的关键组成部分,担负着“保命”的重任。

一级DCS用于完成事故工况下反应堆的安全停堆、特殊安全设施驱动等功能。限制或减轻事故的后果,保证反应堆和人员的安全,这是核电厂安全运行和维护的关键。

简单来说,安全DCS的作用就是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刹车”,保证反应堆的安全以及环境和公众的安全。

但目前我国在役核电厂大多依赖进口DCS系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采购、运行和维护成本极高。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电院”)院长助理刘艳阳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核电院承担了秦山二期仪控系统的设计,但只负责核仪表系统的设计,设备需要从国外购买。

“有一次,设计人员在验收产品时,发现技术指标与设计要求有出入。他们希望公司进行整改,却被傲慢地拒绝了。”这让当时的核仪器控制员如鲠在喉。“民族工业不能靠别人,未来我们的核仪器控制器能和世界顶尖公司比肩是我们的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启臣说,中国核电要完全自主化、国产化,仪器仪表也要完全自主化、国产化,要向世界前列前进。

一碟“土菜”:占领制高点5年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真的很大胆。”核电设计研究院核电仪控中心主任吴志强笑着说。

2013年12月龙麟系统平台研发之初,有人质疑其过于激进。

但吴志强和他的团队并不信服。当时,经过多年在核电仪控系统方面的不断耕耘,虽然核电院不可能覆盖DCS研发的全过程;d设计、设备制造和供应服务,已经完全熟悉DCS的设计标准和规定,具备系统架构的能力,应该说具有相当的优势和能力。

因此,吴志强带领不到10名员工和几十名研发人员率先挑战自我。d征聘的工作人员。

5年间,他们一边“打怪兽”一边召集团队,从最初的不到10人到现在的近300人,终于实现了核仪控制员30年的梦想。

这是一个年轻的R & ampd队。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他们心中,始终坚信核心技术不是靠“施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如果不自己打造每一个核心部件,就无法走完自主创新的全过程。”吴志强告诉记者,为了尽快推出这道正宗的“土菜”,5年来,尤其是2016年底到2018年上半年,作坊几乎通宵灯火通明。

从敲定大纲方案到交出第一台样机只用了三个月;从版本固化到测试完成只需要12个月;国家核安全局从受理到取证只用了25个月。这些都是研发中心创造的辉煌业绩。龙麟系统d组。

未来:帮助核电“走向世界”

DCS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这些都是“龙麟”系统的优点。

“龙林”系统包括五个部分:主控站、信号预处理站、安全显示站、网关站和工程师站。目前已实现软件和系统集成100%国产化,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它继承了军用安全平台和“华龙一号”先进核心测量系统等安全设备的核心技术,后发优势使其更加成熟可靠;设计、验证、测试鉴定等方面符合最新、最全、最严的国际国内标准;采用先进可靠的信息安全技术,通信误码率低至10-11,领先国际标准一个数量级;该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能够保证在极端自然条件下正常工作,满足第三代核电的要求。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操作系统,有利于后续的程序迭代。

“这个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了最高级别的功能安全认证,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适用于核电站、研究堆、小型堆等。帮助中国核电技术实现整体出口。”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赵说。

核电研究院院长罗琦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协同创新,迅速占领标准领域制高点,引领安全级核仪表产品发展,向小型化、智能化、无人值守核电站方向拓展应用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