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研究 >

浙江实验室社会参与 群策群力打造开放研究格�

2022-05-31 09:14:37 来源: 用户: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源头供给。开创基础研究新格局,需要科学界的努力,需要创新型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更多关注,需要科技与教育、人才、经济与国防的系统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今日起,本报将开设“科技强国与基础研究”专栏,集中报道各地加强基础研究的探索与得失,以期博采百家之长,丰富创新之地。

“三十年前,我得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当时老师同事都觉得我做的基金会项目不重要。但30年后,我们克隆了许多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重要基因,这已经成为国家和世界分子育种的基石。”虽然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但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种资源研究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千千,仍然对当初帮助自己科研起步的“种子钱”心存感激。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于1988年,30年来共资助项目1.6万余项,资助科研人员9万余人,为推动全省基础研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自然科学基金,浙江还有世界一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之江实验室、3354西湖大学、投入数十亿美元探索未知科技的阿里巴巴达摩院.基础研究已经全面展开。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谢天教授的团队花了20多年的时间研究“浙江八味”之一的文殊锦。第一次将第四代药物制剂的代表脂质体应用于中药新药,并成功产业化。

“基础是转化和应用研究的基础。没有基础研究,就不会有核心技术。”谢天团队前15年一直在做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没有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就没有今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榄香烯‘脂质体’。”

“原始创新主要在基础研究。如果基础研究薄弱,就会影响核心技术的研发。”浙江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卢文舸说,基础研究是浙江科技创新的短板。浙江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今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科技新政”)。其中,“一号政策”就是加强前沿基础研究。

“科技新政以基础研究为首要突破,瞄准世界科研前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实施5个以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表示,今后要重点加强信息科学、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前沿基础理论的研究布局,争取获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除了政策引导,浙江近年来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17年以来,浙江省财政对自然基金的投入每年增加5000万元,持续到2022年。今年的基金总额为2.6亿元。

社会参与,群策群力,创建开放的研究格局

财政资金池是基础研究的基础,但其更广泛的延伸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社会参与基础研究的典型。

浙江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体、双核、多点”的架构模式,即Zh

在“一体化、双核、多点”的原则下,之江实验室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网络计算研究院、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等交叉研究中心,这是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的条件。

在浙大和阿里巴巴现有科研的基础上,之江实验室也“在高原上筑起了一座高峰”,启动了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先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和关键技术等基础科研项目。

3年投资1000亿,纯民营资本成立的阿里达摩院成立之初,马云就提出了基于基础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的要求。

今年,达摩院首个基础前沿新技术亮相:投资研发了一款名为Ali-NPU的神经网络芯片,用于图像和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按照设计,这款芯片的性价比将是同类产品的40倍。

目前,达摩院囊括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顶尖科学家,成为国内顶尖的企业科研机构之一。

此外,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还先后与青山湖科技城、浙江省药学会、华东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立了多个自然科学联合基金。

“浙江民间资本雄厚,当地对科研和人才需求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明年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自然基金。”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主任吴争光介绍,在超常努力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基础研究在浙江迎来了春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