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来历】“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应同甘共苦、不因富贵而抛弃曾经共患难的妻子。这句话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典故来源。
一、
“糟糠之妻不下堂”最早出自《后汉书·宋弘传》。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欲为大臣宋弘赐婚,但宋弘表示自己虽贫贱时娶了妻子,如今虽富贵,也绝不会抛弃糟糠之妻。这体现了古人对夫妻情义的重视,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推崇。
“糟糠”原指粗劣的食物,比喻生活艰难时一起度过的日子;“下堂”则指抛弃妻子。因此,“糟糠之妻不下堂”强调的是在困难时期共同生活的妻子不应被遗弃,即使后来生活富足,也要坚守婚姻承诺。
这一说法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忠诚的道德要求,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用以表达夫妻情深、不离不弃的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糟糠之妻不下堂 |
出处 | 《后汉书·宋弘传》 |
含义 | 比喻夫妻应同甘共苦,不因富贵而抛弃曾共患难的妻子 |
“糟糠”含义 | 指粗劣食物,象征生活艰难时共同经历的日子 |
“下堂”含义 | 指抛弃妻子 |
历史背景 | 汉代社会重视婚姻忠诚,强调夫妻之间的道德责任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反映传统价值观中的家庭伦理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影视、演讲等场合,强调夫妻情深、不离不弃 |
三、结语
“糟糠之妻不下堂”不仅是历史故事的缩影,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提醒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尤其是面对富贵与权势时,更要珍惜曾经陪伴自己的人,坚守初心,不忘本心。这种情感与责任的结合,正是中华文化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