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前沿 >

丛枝菌根种类对异果皮甘氨酸的影响

2021-02-22 14:04:19 来源: 用户: 

大豆囊虫线虫(SCN)于60年前被引入美国,已在该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广泛传播。穿透根部组织后,SCN会从大豆植物中吸收养分,从而降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这些线虫是美国大豆损失的主要原因-2014年,SCN导致大豆损失350万吨。

尽管已制定了管理策略,但其中许多策略在减少SCN人口方面已变得不太有效。伊利诺伊大学和美国农业部植物病理学家ML Pawlowski和GL Hartman一直致力于通过减少大豆疾病和害虫来提高大豆生产力。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是SCN管理中的一种潜在工具。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大多数植物(包括大豆)的根形成共生关系。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些真菌可以减轻由病原体和害虫(包括SCN)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严重性。Pawlowski和Hartman着手了解AMF如何抑制SCN种群。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发现来自不同科的几种不同AMF物种使大豆根上的囊肿数量减少了59%至80%。他们还发现,一种AMF物种可将SCN数量减少60%,并能够将卵孵化抑制多达30%。

哈特曼说:“我们惊讶地发现,AMF擅长抑制SCN。” “这为确定在田间条件下使用AMF的功效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目的是提供另一种管理工具以减少SCN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Hartman还建议,对使用丛枝菌根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感兴趣的行业,可以考虑将可有效降低SCN的菌株(F. mosseae)商业化。有关更多信息,请阅读《植物病害》 9月号中的“丛枝菌根物种对异型藻类甘氨酸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