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联的仄起平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对称、内容相关。在创作对联时,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还涉及到“平仄”的运用。其中,“仄起平收”是写对联时一个重要的规则,尤其在七言或五言对联中尤为常见。
“仄起平收”指的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种格式不仅符合汉语语音的节奏感,也增强了对联的韵律美和艺术性。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仄起平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什么是“仄”和“平”?
在汉语中,古音分为“平”和“仄”两类。现代普通话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而仄声则包括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在对联中,我们通常使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来判断字的平仄。
- 平声:声音高而长,如“天”、“人”、“光”。
- 仄声:声音短促或变化,如“地”、“事”、“暗”。
二、什么是“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是指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是一种常见的对联格式,尤其是在传统对联中较为普遍。
例如:
- 上联:山高水长人长寿
- 下联:风调雨顺国兴旺
这里“寿”为仄声,“旺”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
三、为什么采用“仄起平收”?
1. 增强节奏感:平仄交替使对联读起来更有节奏,朗朗上口。
2. 体现对仗美:平仄搭配使上下联在音调上形成对比,增强对仗效果。
3. 符合传统规范:这是历代文人总结出的对联写作经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四、不同对联格式的平仄要求
对联格式 | 上联末字 | 下联末字 | 是否符合“仄起平收” |
五言联 | 仄 | 平 | 是 |
七言联 | 仄 | 平 | 是 |
八言联 | 仄 | 平 | 是 |
十言联 | 仄 | 平 | 是 |
不规则联 | 可灵活 | 可灵活 | 否(视情况而定) |
五、注意事项
1. 在实际创作中,不能一味追求“仄起平收”,还要考虑内容的表达是否通顺自然。
2. 有些对联虽然不完全符合“仄起平收”,但因内容精彩、意境深远,仍被广泛传颂。
3. 初学者可先掌握“仄起平收”的基本规则,再逐步尝试其他形式。
总结
“仄起平收”是写对联时的一种重要技巧,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感和对仗艺术。掌握这一规则,有助于提升对联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当然,对联创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讲究,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与情感的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