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人物介绍】比干是商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忠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仁”之一。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直谏纣王而被剖心而死,后世尊为“文财神”,并成为忠义的象征。他的事迹在《史记》《尚书》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其忠诚与智慧深受后人敬仰。
比干人物简介()
比干,子姓,名干,是商朝晚期的重要大臣,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商纣王的叔父。他以忠诚、正直、贤明著称,曾多次劝谏纣王勤政爱民,但纣王沉迷享乐,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商朝灭亡。比干因直言进谏,触怒纣王,被纣王下令剖心而死,时年约40岁。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被后人传颂,被视为忠臣的典范。
比干死后,其封地被周武王所封,子孙迁居河南汲县等地。后世将其奉为“文财神”,民间常供奉他以求财富与福气。比干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与道德观念。
比干人物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比干 |
字 | 子干 |
出生年代 | 约公元前11世纪 |
国籍 | 商朝 |
身份 | 商朝大臣、忠臣 |
家族背景 | 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 |
与纣王关系 | 叔父 |
主要事迹 | 直言进谏,劝阻纣王暴政;被剖心而死 |
死亡原因 | 因劝谏纣王被杀 |
后世影响 | 忠臣典范,被尊为“文财神” |
文化象征 | 忠诚、正直、智慧 |
历史记载 | 《史记·殷本纪》《尚书·洪范》等 |
子孙迁徙 | 子孙迁居河南汲县等地 |
信仰地位 | 民间供奉,求财、求福 |
比干的事迹虽源于古代,但其精神与价值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中华文化中忠义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