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保金如何计算】残保金,全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国家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项政策性基金。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时,需按照规定缴纳一定金额的残保金。以下是对残保金计算方式的总结和说明。
一、残保金的基本概念
残保金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主要用于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康复等事业。其征收对象主要是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
二、残保金的计算方式
残保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 应缴残保金 =(单位职工总数 × 1.5% - 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 上年度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
其中:
- 单位职工总数:指用人单位在岗职工总人数(不含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等非正式职工)。
- 1.5%:为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
- 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指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职工数量。
- 上年度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以当地统计局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准。
三、残保金的征收标准
项目 | 内容 |
征收对象 | 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 |
安置比例 | 不低于本单位职工总数的1.5% |
计算基数 | 上年度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 |
缴费周期 | 按年缴纳,一般在每年4月至6月期间完成申报 |
缴费地点 | 所在地的税务局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
四、特殊情况处理
1. 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若实际安置人数达到或超过1.5%,则无需缴纳残保金。
2. 新成立单位:在成立当年不纳入征收范围。
3. 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如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可享受减免政策。
4. 跨地区用工单位:需根据用工所在地的政策执行。
五、残保金的优惠政策
部分地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或返还政策,例如:
- 对吸纳残疾人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 对于吸纳残疾人就业较多的企业,可申请财政补贴;
- 部分地区对小微企业实行免征政策。
六、总结
残保金的计算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掌握基本公式和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就可以合理规划自身的用工结构,确保合规缴纳。同时,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不仅能避免缴纳残保金,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责任感。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残保金定义 | 用人单位未按比例安置残疾人时需缴纳的保障金 |
计算公式 | 应缴残保金 =(单位职工总数 × 1.5% - 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 平均工资 |
安置比例 | 不低于1.5% |
缴费周期 | 每年4-6月申报 |
政策依据 | 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法规 |
优惠政策 | 部分企业可享受减免或返还 |
如需了解具体地区的详细政策,建议咨询当地税务局或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