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哪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法律或天道对罪恶行为的惩罚不会遗漏,即使看似宽大,但最终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还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正义与秩序的追求。
一、出处考证
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也称《道德经》),原文为: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句话出现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是老子对自然法则和天道运行的一种哲学性描述。这里的“天网”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网络,而是指上天的法则、自然的规律;“恢恢”表示广大无边;“疏而不漏”则强调虽然看似宽松,但实际上没有一丝疏漏。
二、语义演变
在后世的发展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逐渐被用来比喻法律制度的严密和公正,强调即使罪行隐藏得再深,也终将被发现和惩治。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历史记载中屡见不鲜,成为劝善惩恶的重要表达方式。
三、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全称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出处 |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原文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含义 | 天道或法律虽宽大,但不会遗漏任何罪行 |
使用场景 | 法律、道德、劝善、惩戒等 |
文化意义 | 强调正义必胜、善恶有报的思想 |
四、结语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仅是对自然法则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社会正义观的深刻表达。它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行为终将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遵守规则、坚守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