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百中出自哪个时期】“百发百中”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精准,每一次都能命中目标。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也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那么,“百发百中”究竟出自哪个时期?下面将从出处、含义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百发百中”的出处
“百发百中”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二》。原文如下:
>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曰:‘诺。’……后日,又复问:‘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曰:‘诺。’……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日,又复问:‘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吏养之,曰:‘此吾客也。’”
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百发百中”,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在《战国策》中多次出现,而“百发百中”作为成语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后来,在汉代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百发百中”被广泛引用,逐渐成为固定成语。
二、成语“百发百中”的含义
“百发百中”原意是指射箭或射击时,一百次都能击中目标,比喻技艺高超,做事精准无误。如今,该成语已引申为形容人在做事情时非常准确、可靠,具有极高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 战国时期:成语的雏形出现在《战国策》等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武士或谋士的技能。
- 汉代:随着史书和文学的发展,“百发百中”开始频繁出现在典籍中,如《史记》《汉书》等。
- 唐宋以后:该成语逐渐成为常用成语,广泛应用于诗词、文章和日常交流中。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百发百中 |
出处 | 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二》,战国时期 |
含义 | 比喻技艺高超,做事精准无误;也可引申为做事可靠、准确 |
历史背景 | 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广泛使用,唐宋以后成为常用成语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能力、技术或行为的精准性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对技能和精准度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百发百中”这一成语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赞美,也是对精确与专业的追求,至今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