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出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事物的价值或人的生命意义。这句话虽然通俗易懂,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最早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人总会死,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则比鸿毛还轻。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国家或他人的贡献。
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观的重要表达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人们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如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出处 | 《报任安书》——司马迁 |
原文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作者 | 司马迁(西汉) |
意义 | 形容人死的价值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 |
使用场景 | 表达对生命价值、牺牲精神的理解与尊重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观的重要表达 |
后世引用 | 被毛泽东、鲁迅等多位历史人物引用,用以激励人心 |
三、结语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应当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