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诗句是什么】“秋毫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小的事物或细节。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末端,却看不见一车柴火。这句话用来比喻人虽然能看到细微之处,却忽视了更大的问题。
虽然“秋毫之末”本身不是一首诗的标题,但在古诗词中,也有与“秋毫之末”意境相似的诗句,表达对细微事物的关注或哲理思考。以下是对“秋毫之末”相关诗句的总结:
一、
“秋毫之末”源于《孟子》,强调观察力的细致与宏观视野的缺失。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概念常被引申为对细节的关注,或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以“秋毫之末”为题的诗句,但许多古诗中都蕴含类似的意象和思想。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相关内容,以下是关于“秋毫之末”及其相关诗句的整理表格。
二、表格:秋毫之末及相关诗句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成语含义 | 比喻目光敏锐,但忽略整体或大问题。 |
相关诗句 | 1.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 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 “见微知著,防患未然。”(谚语) |
诗句寓意 | 强调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同时也要有全局观。 |
文化影响 | 在文学、哲学中常用于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细微之处,也不要只看表象。 |
三、结语
“秋毫之末”不仅是对视觉敏锐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细节的同时,也要保持宏观的视角,避免因小失大。古诗词中虽无直接以“秋毫之末”为题的诗句,但其精神内涵广泛存在于各类经典作品之中,值得我们在阅读与生活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