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其功于一役什么意思】“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常用于形容在一次行动或战役中完成全部目标,力求一举成功。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集中力量、一次性解决问题,避免反复劳作和资源浪费。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毕 | 完成、彻底 |
其 | 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功”,即任务或目标 |
功 | 成功、成效 |
于一役 | 在一次行动或战斗中 |
整体意思为:把所有的努力和资源集中在一次行动中,力求一举成功。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楚子曰:‘吾闻之,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遂罢兵。”
虽然原文未直接出现“毕其功于一役”,但其思想与古代战争中“一战定乾坤”的战略思想相契合。
后来,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成为一种高效策略的象征。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应用示例 |
政治改革 | 改革政策一次性推出,力求全面见效 |
商业战略 | 企业集中资源进行一次重大市场拓展 |
军事行动 | 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决定性战役 |
教育培训 | 通过一次高强度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
四、优缺点分析
优点 | 缺点 |
节省时间和资源 | 风险较高,失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
提高效率,快速见效 | 不适合复杂或长期的任务 |
强调集中力量,容易取得突破 | 可能忽视细节和后续问题 |
五、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毕其功于一役”常被用来形容一些大胆的决策或战略部署,如科技创业公司试图通过一次产品发布就占领市场,或者政府推行一项大型政策希望一次性解决多个问题。
然而,这种做法也有其局限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过于急躁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安排节奏。
总结
“毕其功于一役”是一种追求高效、集中资源达成目标的思维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见效的场合。但在实践中,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盲目乐观,确保计划可行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