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出处及原文翻译】一、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这两句诗描绘了白雁因翅膀沉重而飞行艰难,黄鹂因言语迟钝而未能发声的情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该诗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壮志难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复杂情感。全诗借古抒怀,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二、出处与原文翻译
项目 | 内容 |
诗句 |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
出处 |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原文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无情终不息,夕阳西下水东流。 未央宫里三千女,一时回首背灯立。 ……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已知仙驾不可待,况乃人间久别情。 |
翻译 | 白雁的翅膀低垂,飞行仍然沉重;黄鹂的喉咙干涩,话语尚未能说出。 (意指诗人内心苦闷,无法畅所欲言) |
三、诗歌背景简析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是他在漂泊西南时所作,借古抒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其中第三首主要怀念王昭君,通过描绘昭君出塞的悲凉情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诗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虽非整首诗的核心,但因其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成为后人传诵的经典名句。
四、总结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仅是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描写,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压抑,以及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