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百态 >

农林废弃物实现华丽蜕变 走向科技舞台

2022-06-22 13:08:22 来源: 用户: 

秸秆处理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过去,燃烧经常造成空气污染。现在,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的女教授郭艳玲,从扎根科研到潜心创业,从研发材料到制作打印机。短短几年,她让农林废弃物变得绚丽多彩,成为科技大舞台。

在东北林业大学3D打印材料与技术研发中心,心脏动脉模型、高精尖工业零件、各种造型奇特的工艺美术品,总能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作品的“前辈”都是秸秆、果壳、木竹废料等农林废弃物。

55岁的郭艳玲说:“神奇的不是制造原材料,而是制造工具。”顺着她的目光,一台3D打印机映入眼帘。郭艳玲介绍,这是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研发的台式全功能激光烧结3D打印机,是真正的“新时代的创造者”。

早在2009年,郭艳玲就研发出新型3D打印材料3354“激光烧结耗材”,由农林废弃物和树脂材料按比例制成,并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与塑料、尼龙等传统3D打印耗材相比,新材料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在加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每公斤80元的价格大大降低了耗材成本。

“如果没有市场化,科研成果就会变成‘科学盆景’。”2015年,郭艳玲辞去学院副院长职务,随后成立了哈尔滨自由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旨在将3D打印打造成“自由智造”的典范。然而,在推广新材料的过程中,她发现很难打开市场。

一个偶然的数据帮她打开了“症结”:“使用生物质材料的工业级国产激光烧结打印机,全国只有不到800台内存。”郭艳玲回忆说,非激光烧结3D打印机虽然便宜,但效果并不好;而能高精度打印的工业激光烧结打印机,价格高达五六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

从那以后,郭艳玲将它的“小目标”转向开发低成本、高精度的3D打印机。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三代3D打印机,并自主研发了工艺参数智能优化等软件系统,进一步提高打印精度。

研发团队成员、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王阳伟说,直到今年5月,第三代打印机才进入机械结构调整阶段。为了保证“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基本都是早上一头扎进实验室,一直忙到深夜,乐此不疲。

如今,最新的3D打印机新鲜出炉。它打印出来的产品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经过后处理后,机械强度可与木材、聚合物、陶瓷等材料相媲美。“这样的打印机价格只有十几万元,大大降低了打印成本。很多企业都来联系订单了。”王阳伟说。

在郭艳玲看来,3D打印将给未来的医疗、教育、工业铸造等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乘着创新创业的新潮流,她和她的团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也将帮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