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苏轼原文翻译和赏析】一、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祐五年(1090年),当时苏轼任杭州知州。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与惜别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苏轼在诗中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起笔,既展现了秋日萧瑟之景,又突出了菊花虽败仍不屈的精神,以此象征刘景文虽处逆境,却仍保持高洁品格。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点明主旨,劝慰友人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并暗示未来仍有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是苏轼赠友诗中的佳作。
二、原文、翻译与赏析表格
内容 | 信息 |
原诗标题 | 赠刘景文 |
作者 | 苏轼(北宋) |
原文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白话翻译 | 荷花凋谢了,已经没有撑起雨伞般的叶子;菊花虽残,仍有傲立霜雪的枝条。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
写作背景 |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与友人刘景文交往密切。此诗写于刘景文即将离任之际,表达对其的鼓励与惜别之情。 |
诗歌主题 | 借景抒情,劝慰友人珍惜当下,保持积极心态,展望未来。 |
艺术特色 | 1. 意象鲜明:荷、菊、橙、橘等意象突出季节特征; 2. 对比手法:“荷尽”与“菊残”,“擎雨盖”与“傲霜枝”,形成强烈对比; 3. 寓意深远: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人生哲理。 |
思想内涵 | 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三、结语
《赠刘景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意,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篇充满智慧的人生寄语。苏轼以自然为镜,映照出人生的冷暖与希望,读来令人回味无穷。